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 *** 传出版时间和 *** 传写于什么时候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 *** 传出版时间以及 *** 传写于什么时候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 *** 传》是哪个出版社的
1、 *** 传属于古典文学名著,以国家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为更好。
2、《 *** 传》是中国历史上之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 *** 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 *** 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 *** 、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 *** 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 *** ”的残酷现实。
3、《 *** 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 *** *** 的故事,成为《 *** 传》的蓝本。
4、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5、《 *** 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6、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 *** 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关 *** 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
7、在创作《 *** 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 *** 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二、 *** 传写作历时多少年
1、施耐庵弃官专心写作(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几十年后终于写成《 *** 传》,没想到被关进了刑部天牢。
2、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 *** 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3、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4、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 *** 豪客传》。
5、这时,施耐庵的 *** 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6、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施耐庵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 *** 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7、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著书的心迹。
8、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曾几次派人去找施耐庵。为了躲避朱元璋再来征召,施耐庵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9、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 *** 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 *** 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 *** ,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父,朝来走马,率西 *** ,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 *** 英雄的,叫它' *** ',非常合适!"
10、《 *** 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11、不久,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说完就走了。
12、施耐庵反复琢磨刘伯温这两句话,心想:"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为什么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 *** 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 *** 旗 *** ,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 *** 传》续下去。
13、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 *** 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 *** 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整整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 *** 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14、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幸亏 *** 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在一个姓王的隔壁,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 *** 》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他的长 *** 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15、施耐庵死后,罗贯中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 *** 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这时,他又将《 *** 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便离开了人世。
16、过了150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 *** 。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 *** 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17、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 *** 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 *** 传》。
三、<三国演义>和< *** 传>哪部书出版得早一点
《三国演义》成书更早。关于《 *** 传》和《三国演义》成书时间先后的一点看法由于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施耐庵和罗贯中都可算是无可考的人物,其作品成书时间先后也就无可考了。不过据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 *** 并且也参与了《 *** 传》的编著。既然是 *** ,按常理推算, *** 出的书自然要后于老师,所以按理《三国演义》应该后于《 *** 传》面世。然而,我却认为《三国演义》是要先于《 *** 传》出现,原因如下:《 *** 传》中有很多处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雷同于《三国演义》,这在小说刚开头时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的外貌同《 *** 传》早期出场的少华山三个头领朱武、杨春、陈达的外貌:《三国演义》中说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 传》中写朱武“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脸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且不看前两句描写朱武的衣着,单看后面两句写朱武脸色红润,皮肤白皙,不正和刘备差不多吗?而且两人的 *** 也差不多,刘备拿双剑,朱武使双刀,与刘备唯一的不同就是朱武多了一份诸葛亮般的“精通阵法,广有谋略”。再看关羽和杨春,《 *** 传》对杨春外貌描写的不多,不过他“腰长臂瘦”倒和关羽身长九尺有些相似,都是大高个儿。另外他俩都使大刀,都是蒲洲解良人氏,在三兄弟中都排第二。张飞和陈达,张飞“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看此相貌,便知张飞是一雄壮粗鲁之人;而《 *** 传》中对陈达的描写是“力健声雄 *** 粗鲁,丈二长枪洒如雨”。张飞的“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同陈达的“力健声雄”不就是一个意思吗?并且张飞使丈八蛇矛,陈达使丈八点钢枪, *** 也差不多。由此可见,作者确实是想将此三人套入“刘关张”模式的。此外,《 *** 传》中描写朱仝的“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同关羽是一样,而且两人都有用 *** 裹住胡子的习惯。还有,对《 *** 传》关胜的描写完全就是照抄《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描写。而张飞的“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则同林冲一样。那么,这样看来,《 *** 传》是仿照了《三国演义》的,可见,《 *** 传》成书时间要后于《三国演义》。也有人会问,难道《三国演义》描写“刘关张”不可以参照《 *** 传》中的“朱杨陈”吗?我认为这不合实际。因为《三国演义》是“尊刘”的,“刘关张”三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施耐庵绝不可能拿三个草寇做参照物来刻画“刘关张”的形象,否则,岂不是对他三人的一种侮辱?所以综上,我认为《三国演义》要先于《 *** 传》问世。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