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白话文运动时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之一个提倡白话文的是谁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的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清末开始的文体 *** 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 *** 趋于成熟。
2、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如右图)、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除了以下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我们生活中所常说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3、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4、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二、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其实白话文的发展历史很漫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白话文学。宋代的话本,明清时期的《 *** 记》、《 *** 传》等小说都可以见证白话文的发展历程。虽然在那个时期就有白话文学出现,但是因为当时的 *** *** 和文化发展等原因,占据主流位置的仍然是文言文。
2、不过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因为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致力于 *** 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从此成为了写作的主流。
3、中华民族几 *** 以来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文言文,最终会被白话文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言文自身比较晦涩难懂以外,这就使得它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白话文简单通俗,其是以当下人们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形式,人们在交流或者写作的时候变得更为方便,使得语言的便利 *** 和实用 *** 大大增强。
4、当然,白话文可以替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五四运动是个重要契机,胡适等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幸运的是,他们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收获了重 *** 。
5、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文言文发展历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不过,毕竟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不够通俗易懂,而白话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现今这个时代,既可以感受古文的美妙,又可以享受白话文通俗易懂所带来的简单与便利,让我们有机会更直截了当的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意。
三、白话文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1、白话文运动起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这是一场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文体 *** 运动。该运动提倡书面语使用白话或语体,而不再使用文言。运动的发起者包括胡适、 *** 、钱玄同、 *** 等人,他们以《新青年》 *** 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与维护文言文的各方展开论战,并最终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2、文言文原本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然而,到了西汉时期,由于封建 *** 者独尊儒家学派,文言文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典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与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情况无法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从唐宋时期开始,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起。先是采用了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等文体,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头,出现了用当时口语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但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仍仅限于通俗文学范围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的独尊地位。
3、不少学者曾主张书面语应与口语一致。1861年,洪仁玕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 *** 文体的方针。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如黄遵宪引入俗语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裘廷梁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陈荣衮之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改用白话文;王照声明自己制定的官话字母只拼写“北亏谨人俗话”,不拼写文言。同时,他们还积极创作通俗易懂的文章。梁启超更先向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虽仍用文言,但平易畅达,夹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迈出了白话文的之一步。随后,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益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然而,直到辛亥 *** 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
4、从清代末年到 *** 初年,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 *** 方向的大事:科举 *** 的废除、辛亥 *** *** 封建皇帝、粉碎袁世凯称帝迷梦,《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 *** 、 *** 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 *** 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5、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 *** 号。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这个纲领 *** 的意见很快就得到了 *** 的响应。钱玄同也及时发出 ***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把反对文言文同反对“ *** ”、反对弄坏白话文章的“文妖”联系起来,并在陈、胡强调“文学 *** ”的时候,之一个考虑到应用文的 *** 。1918年1月,《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5月, *** 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取得突破,显示出实绩。年底, *** 、 *** 创办白话周刊《每周评论》,北京大学 ***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白话月刊《新潮》。不久, *** 指出,白话文应该是“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这就把白话文放在 *** 人口语的基础上。
6、白话文运动的各种口号提出以后,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学者的猛烈攻击。如古文家林纾攻击白话文为“引车卖浆者言”,南京东南大学教师胡先骕认为白话文“随时变迁”,后人看不懂等等。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据理驳斥,引起一场关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
7、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1 *** 0年,北洋 *** *** 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新文学的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也相继成立。
8、1 *** 1年以后,胡适去“整理国故”了。胡先骕的《学衡》 *** 、章士钊的《甲寅》周刊,为迎合封建势力 *** ,先后对白话文进行 *** 。 *** 与 *** 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 *** 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这种形势下, *** 先后发表了《评学衡》(1 *** 2)、《答KS君》(1 *** 5)、《再来一次》(1 *** 6)等文章,大抵采取“以毒攻毒”的 *** ,用古书作法宝,证明鼓吹文言的“学衡”派和“甲寅”派实际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错用典故;白涤洲、唐钺也在《雅洁和恶滥》(1 *** 5)、《告恐怖白话的人们》(1 *** 5)等文中给以批驳,这才把那批反对派打退了。
9、白话文运动的结果,是使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著作的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正统的地位。它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白话文理论的建设上:关于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学说,这个学说的框架有3条:a.白话为文学之正宗,为 *** 文言文的正统提供了历史的根据。b.用白话作各种文章,让白话文成为通用的书面语,为白话文的推行提出了奋斗的目标。c.白话文以 *** 人的口语为源泉,为白话文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0、关于文体 *** 的具体规划,主要在散文、应用文、诗歌3个方面。之一,对散文文体 *** 的要求,胡适概括为4条主张:a.要有话说方才说话;b.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c.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d.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话(《建设的文学 *** 论》)。第二,对应用文文体 *** 的意见,钱玄同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1917)里,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主张,如改用白话(国语);选取最普通的常用字;多义字只用最普通常用的一义;不许用倒装移置的句法;“书札之款式称谓,务求简明确当。删去无谓之浮文”;文中加标点符号;数目字改用 *** 字,“用算式书写”;改右行直排为左行横排;用 *** 用的公元纪年;“印刷之体,宜分数种”等等。第三,对诗体 *** 的主张,分为两派。一派由钱玄同、胡适带头提倡" *** 体"。另一派由宗白华、闻一多带头主张“格律体”。这两派对新诗的形式,都作了认真的探索。
11、白话文运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白话文的作品上。白话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写作实践。“五四”时期,白话 *** 在表现新思想、批判旧思想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如 *** 、 *** 、 *** 、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 *** ,虽在语言上有不同的风格,但在说理上都有明白、清晰、准确、富有逻辑力量的特点。这就叫那种不宜说理的文言文相形见绌。在文学上,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都开了新生面。特别是1 *** 1年, *** 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发表,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出版,为白话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Q正传》更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中赢得世界声誉的之一部杰作。
12、“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个活泼的、前进的、 *** 的运动,它在文艺语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白话文时代的开始。数 *** 来,中国通用的书面语没有白话文的合法地位,只有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才算正统。直到“五四”时期,才把这种反常的局面翻了过来,开辟了一个白话文学的新 *** 。这正好与中国社会在“五四”期间实现了从封建向 *** 的转变相适应。
13、由于历史的局限,白话文运动不可能迅速彻底完成它的任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的公文、法律,报纸的新闻等等,仍用文言或半文言。在文学作品上取得“正宗”地位的白话文,也夹杂着脱离人民口语的文言腔。但从“五四”开始,白话文的推行,已成了时代的潮流,历史之必然。30年代又进而发起大众语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 *** 国建立后,报纸、公文和法律都一律采用白话文。
好了,关于白话文运动时间和之一个提倡白话文的是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