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指什么时间 暮色指的是什么时候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5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暮指什么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暮指什么时间的知识,包括暮色指的是什么时候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夜暮指什么时间
  2. 日暮是指什么时间
  3. 古代朝,暮分别指几点
  4. 暮年指什么时候

一、夜暮指什么时间

夜暮是指太阳下山后天空逐渐暗下来的过程,是白天和黑夜之间的过渡时期。是光线逐渐减弱、天色变暗的时刻,在太阳下山后的一段时间内观察到。在夜暮时分,天空的颜色会从明亮的蓝色逐渐转变为橙色、红色,直至全黑夜降临。这个过程更注重从白天到黑夜的过渡,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天空的变化。夜暮常用来描述傍晚或晚上的时段。

二、日暮是指什么时间

日暮是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之间。

指的是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刻。日暮时,天空的颜色会逐渐变暗,太阳的余辉渐渐消失,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黄昏,用来形容太阳逐渐落下,天空渐渐变暗的时刻。黄昏常常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有时也会伴随着美丽的日落景色。

傍晚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天中的闲暇时光,人们可以选择各种活动来度过。一些人喜欢在傍晚时分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或骑自行车。傍晚也是人们与家人或朋友聚会的好时机,可以一起享用晚餐或进行休闲散步。

夕阳西下是傍晚的另一个近义词,用来形容太阳逐渐向西方落下的时刻。夕阳西下时,太阳的光线会逐渐变得柔和,天空呈现出美丽的红 *** 调,给人一种宁静和浪漫的感觉。

日落也是傍晚的一个近义词,指的是太阳完全落下的时刻。日落时,太阳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天空呈现出多种绚丽的颜色,如红、橙、紫等,给人一种壮观而美丽的景象。

傍晚本身也是一个用来描述一天接近结束的时刻的词语。傍晚常用来指太阳落山之后,但天色尚未完全黑暗的时刻。这个时间点通常是在下午六点到晚上八点之间,具体取决于季节和地理位置。傍晚是一天中过渡的时刻,将白天和黑夜连接起来。

黄昏和傍晚在意义上有所区别。黄昏更加强调天空变暗的过程,而傍晚则指的是从太阳下山到天完全黑暗之间的时间段。黄昏时,天空的颜色会逐渐变暗,但仍然有一些余辉。而傍晚是太阳已经落山,天空开始变得昏暗,但尚未完全黑暗。

傍晚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一种宁静、浪漫的氛围。太阳逐渐落山,天空的颜色和光线逐渐变化,给人一种温暖、柔和的感觉。傍晚时刻,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日落景色,享受一天工作之后的休息和放松。

三、古代朝,暮分别指几点

1、古代的朝即日出时分,就是卯时,是5点至7点。

2、暮就是日落时分,就是酉时,是下午 5时正至下午 7时正。

3、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4、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5、观天象的更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 *** 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6、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之一位。

7、「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8、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9、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10、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

11、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12、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13、十一点至 *** ,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 *** 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14、 *** 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暮指什么时间 暮色指的是什么时候-第1张图片-

15、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16、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17、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18、二十一点至二 *** ,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19、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四、暮年指什么时候

1、“暮年”只是一个大概年龄,相当于“晚年”的意思,所谓晚年即是指不参与劳动的年龄,五十以后。

2、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3、初度:周岁。《离 ***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4、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5、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6、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7、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

8、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9、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0、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1、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3、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14、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5、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16、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7、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18、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 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19、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0、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21、《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2、语出《汉·曹 *** ·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3、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25、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关于暮指什么时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什么 暮色 时候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