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各个时辰的时间和各个时辰对应几点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1、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 *** ;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2、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3、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4、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5、时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计时方式,也称为“时柱”。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规律为基础,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2个小时。时辰的起点是子时,也就是每天的夜晚11点至凌晨1点。
6、中国古代的时辰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地球的自转周期,通过观测天象和计算,划分了一天的时间为12个时辰。时辰的划分方式也受到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是一种计时方式,同时也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医学、农业、 *** 等各个领域。
二、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1、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古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直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小时。那么,大家知道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吗?一起来看看吧。
2、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3、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4、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5、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6、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7、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8、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9、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10、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11、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2、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3、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4、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15、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6、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17、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18、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夜半为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19、丑时,又称鸡鸣、荒鸡。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此时,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
2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21、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22、食时,又名早食等,这是吃早餐的时候。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23、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之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更高。所以,要保持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最重要的事。
24、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 *** 。
25、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但日仄时,人们要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这是一天中的第二个黄金时刻,要抓住时机,高效地工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6、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27、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日入,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鸡开始归巢,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传给我们的智慧。
28、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29、人定,又名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人定,也是人静,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切勿心浮气躁,好好休息。
三、十二时辰时间表
1、十二时辰时间分别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 *** ,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2、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以地支为名称,相传是根据12生肖中的动物的日常作息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3、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4、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5、 *** 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四、十二时辰对照表
1、时辰对应的名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2、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3、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 *** 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4、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5、 *** 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五、一天24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10、酉(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11、戌(狗):晚上19时至21时。
12、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 *** ,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