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城濮之战的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城濮之战晋文公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官渡,赤壁,淝水,巨鹿,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时间,结果
1、交战双方:曹 *** 、袁绍(一楼的回答是错的)
2、结果:袁绍不战自败,奠定曹 *** 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3、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 *** (孙刘联军就是孙权与刘备组成联盟的 *** )
4、结果:曹 *** 大败,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5、交战双方:赵王被秦军围困在巨鹿,派使者向楚怀王请援
二、城濮之战具体时间
1、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 *** 。陈、蔡 *** 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 *** 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 *** 。
2、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3、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 *** 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4、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 *** 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但 *** 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 *** 与楚决战。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5、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 *** 。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6、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 *** 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 *** 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7、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 *** (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之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8、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更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636年,长期 *** 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 *** ,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9、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10、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 *** 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11、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犹豫之际,狐偃进而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这样就坚定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战略方针确定后,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并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准备就绪后,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12、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 *** 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为难:如不出兵驰援,则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恐难以取胜。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如今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齐、秦既接受了宋国的厚礼,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3、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 *** 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 *** 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14、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 *** ——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15、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 *** 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 *** 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 *** 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 *** 追至城濮。
16、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 *** 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决战的准备也在积极进行之中,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 *** 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 *** 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17、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
18、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 *** 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 *** ,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 *** *** 。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 *** 胜利而告结束。
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1、繻葛之战:BC707。郑国祝聃射中周桓公肩头的那一战,是诸侯公然挑落王权的之一战。
2、长勺之战:BC684。齐鲁德比大战,鲁胜。曹刿提出了著名的“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3、假途灭虢之战:BC655。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建议,贿赂虞君,借道虞国灭虢国顺带灭虞。
4、韩原之战:BC *** 5。 *** 争霸中的一战,秦国胜利,俘虏晋献公。
5、泓水之战:BC638。宋楚的战役,宋襄公提出了著名的“不击半渡之兵”大败,伤重死。
6、城濮之战:BC632。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也是春秋三大战役之一,晋国退避三舍,一战而霸。
7、肴之战:BC627。晋秦争霸中的一战,晋国截杀秦 *** 队,设伏全歼,俘虏秦三将的战役。
8、彭衙之战:BC625。秦国为报肴山之仇,统兵来战,再为晋国所败的战役。
9、王官之战:BC624。秦国继续攻晋,晋襄公坚壁清野,秦国获胜。这役秦国沉舟以示决心。
10、令狐之战:BC620。晋秦争霸一战,晋国阻击秦国于令狐的战役,晋国胜利。
11、河曲之战:BC615。晋秦争霸中的一战,秦国攻击晋国的羁马,为晋所败的一场战役。
12、邲之战:BC597。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为春秋三大战役之二。晋 *** 令不一,为楚庄王大败。
13、鞍之战:BC5 *** 。晋国执政 *** 克重创齐国的一场战役,险些俘虏齐顷公,晋国北霸。
14、鄢陵之战:BC575。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为春秋三大战役之三。晋国胜利,楚令尹子反 *** 。
15、湛阪之战:BC572。晋楚争霸正面冲突的最后一战,晋国胜利。
16、迁延之战:BC559。晋悼公生前最后一战,十三国联军攻打秦国的作战。晋小胜。
17、平阴之战:BC555。齐国挑衅晋国霸权的一战,晋国在平阴重创齐军,进而 *** 临淄。
18、鸡父之战:BC519。吴楚战争中的一战,吴国公子光崭露头角,吴国获胜。
19、柏举之战:BC506。吴楚战争中的一战,吴国由孙武和伍子胥挂帅,大胜,进而占领郢都。
20、艾陵之战:B *** 84。吴国争霸和齐国的一战决战,吴大胜,全歼十万兵,俘车八百乘。
21、笠泽之战:B *** 78。吴越争霸中,吴国主动迎击的最后一战。吴败,龟缩姑苏,直到灭亡。
22、晋阳之战:B *** 55-B *** 53。晋国内战。韩智魏攻赵,韩魏反水,击败智氏的战役。
23、桂林之战:BC353。魏攻赵,齐救赵的一场战役。孙膑采用了著名的“围魏救赵“,齐胜。
24、马陵之战:BC341。魏攻韩,齐救韩的一场战役。此役,魏名将庞涓死于树下。
25、齐破燕之战:BC314。齐国趁燕国内乱,北伐破燕,几乎灭燕的一战。
26、伊阙之战:BC293。秦国白起和韩魏联军的作战,全歼联军二十四万 *** 。
27、即墨之战:BC279。齐国田单软硬兼施,击破燕军,恢复齐国的战役。
28、鄢郢之战:BC278。秦国攻占楚国首都的一系列战役,在鄢城击破楚军民十来万。
29、阏与之战:BC269。赵国将领赵奢击败秦军的一次长距离行军作战。
30、长平之战:BC260。秦国白起等和赵国廉颇、赵括等在长平的作战,秦重创赵国。
31、秦国统一战争:BC230-BC221。秦国统一天下的一系列战争,秦国统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